1月20日,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召開2020年“企業成本”調研成果發布暨研討會。
調研成果顯示,在2019年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基礎上,2020年我國加大了減稅降費力度,全年為市場主體新增減負超過2.5萬億元,較上年增加5.9%,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為對沖疫情風險作出了巨大貢獻。
在稅費成本下降的同時,資源環境約束、人口老齡化和加大科技投入等,也帶來了資源成本、環境成本、人工成本、研發成本等趨勢性成本的提高。
記者注意到,針對減稅降費政策,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的專家認為,建議部分應對疫情階段性稅費減免政策適度延續。
近年企業稅負明顯下降
調研成果顯示,近年來我國企業稅負明顯下降。2017年~2019年,企業納稅總額占營業收入比重三年均值為4.78%,且呈明顯的下降趨勢。
分區域看,東北地區企業納稅總額占營業收入比重占比最高,三年均值為5.27%,中部地區占比最低,三年均值為4.49%。
根據調研成果,近兩成樣本企業百元綜合成本費用中納稅不足0.5元;超六成企業百元綜合成本費用中納稅不足5元;百元綜合成本費用中納稅超過10元的企業占比不足15%。
稅負減輕的同時,隨著國內進入新發展階段,過去的低成本優勢逐漸喪失,取而代之的是資源環境約束、人口老齡化和加大科技投入等帶來的資源成本、環境成本、人工成本、研發成本等趨勢性成本的提高。
從全國總樣本來看,近三年,實體企業人均工資持續上漲,2017年樣本企業全國平均工資為6.14萬元,2019年上漲到7.11萬元,年均增速7.54%。
而在研發成本方面,調研成果顯示,技術創新和數字化轉型是企業相對比較注重的應對策略,選擇“加大研發投資力度,通過技術創新提升市場競爭力”和“加快實行數字化轉型,提高生產經營智能化水平”的企業占比分別為18.83%和12.05%。
引導企業形成穩定預期
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研討會上介紹,當前我國減稅降費力度很大,能夠對沖一部分風險,但仍要關注難以察覺的成本,比如當前國內外競爭環境復雜多變,企業面臨著疫情、逆全球化、供應鏈中斷、市場違約等多種不確定性。
劉尚希認為,宏觀環境越不確定,公共風險越大。一方面公共風險轉化為宏觀成本,是發展可持續的最大約束;另一方面,也會使企業的預期不清晰、不穩定,帶來投資、消費等經濟活躍度下降,企業開工率下降和生產下行。
調研成果建議,要給企業注入確定性,就需要合理保持宏觀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,引導企業形成穩定、合理的預期。當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下降的時候,“風險-成本”水平才能夠下降。
針對減稅降費政策,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季認為,對當前已經到期的應對疫情階段性稅費減免政策,和當前正在實施中的各項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免除政策,有必要分項進行評估考量,明確哪些政策可以適時退出,哪些政策應進一步延續,乃至固定化、制度化。
梁季建議,針對中小企業的一些稅費優惠政策,如階段性減免社保繳費政策,考慮到中小企業受疫情沖擊后恢復較為緩慢,從防范未來風險的角度出發,仍有必要進行政策優化,再延續實施一段時間。